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作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推荐书目《儒林外史》2000字

2024-05-18 17:22:31 读后感 访问手机版

推荐书目《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一共56回。小说的作者吴敬梓,少年时就以文出名。他擅长创作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小说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只为名利的读书人。全文用白话文写成,语言准确,幽默,精炼,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具有很大的成就。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61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返回故里。,但吴霖起一病不起后病故,吴敬梓从此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缘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他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隐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因此环境下,不到十年就把家产耗尽,开始了穷困潦倒的生涯。这时他在科举道路上也很不得意,考取秀才以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雍正七年他到滁州去应科考,后来破格被录取。他又参加乡试,却有落这件事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家道中落,使吴敬梓对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切的体验这;考场失利,使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这也使他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寻思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这使吴敬梓很自然的产生愤世嫉俗的感情。生活的巨变为他提供了与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使他有可能看到底层人民的一些优秀品质,这对他的创作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这本书虽然难懂,但语言人物无一不形象生动。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何为科举,何为殿试,何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作者总能三言两语使得物穷行镜像。

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铁锅脸,几根黄胡子,爱带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就如油筐一般。”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丑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一个字用的很恰当,使人物“情态毕露。”如年先生的小妾正是在正式王氏生命期间侍奉汤药,及其殷勤。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他死。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爷说,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 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这一个名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文章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真实,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的写下去,写他对湖光山色全无领略;见到书店就问自己的八股文选本销路如何;看到御书楼,连忙把扇子当护板。这平淡无奇的描写却把这个八股选家的愚昧的性格写活了。写匡超人回家“他娘捏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对方才放下心的。” 通过这样把母亲对他的爱以“摹神之笔”刻画了出来。

除此之外,小车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中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要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来迄。”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灵活自如的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弛,但对他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与此同时这本小说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鲁迅所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对其讽刺艺术的概括,《儒林外史》真实的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形象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对哭贡院的周进、中举发疯的范进、宣扬举业的马二先生等,作者均未显出任何褒贬,做出任何评价。那么这些形象本身,无不产生讽刺效果。当然在真实的基础上,《儒林外史》也并不排除夸张,但这夸张也是委婉而含蓄的,另外《儒林外史》也通过人物性格发展变化所构成的前后对比形成讽刺。又例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等,在这些对比中取得了讽刺的效果。

《儒林外史》就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吴敬梓用其幽默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不朽黑暗的一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它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描写。揭露了明清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造成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虚伪的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关系,吃人的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予与批判。又对下层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热爱,赞颂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这也就是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