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什么我会去买这本书呢?因为它的题目与封面深深的吸引了我,初看时,以为它是一本优美的散文,又或是一本充满想象的童话,可当我真正打开时,才发现里面的一切都与我原先想的不一样。
了解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讲了这样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情,令阿米尔感到深深的自责,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随父亲逃到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去赎罪,阿米尔只能再一次回到了分离许久的故乡,希望能为他那不幸的好友去尽最后的一点心力,才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未读此书时,我并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书名。但是现在我知晓了其中的缘由。风筝隐喻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从未读过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这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从出版之后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备受欢迎,我认为它当之无愧。
这本书既表现出对说故事的热爱,也展现了作者文学写作的功力,本书以最真实的故事洗涤读者的心灵。
作者以温暖其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作者以及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
在这本书中有几句话深入我心,一是“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二是“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而一秒一秒之间,似乎隔着永恒。”
在书中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也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最后,如果去把阿米尔形容如那支风筝,那他找到自己最后的归宿了吗?
【第2篇】
一直以来想读的书,终于读完了一《追风筝的人》。一部书的容量不仅在于字数,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故事情节能让我们联想到自身的经历。这本书做到的不仅这些,他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西部内陆的伊斯兰国家的风俗。童年的阿米尔我很不喜欢,他自私,懦弱,尤其是他不可避免地对哈桑的歧视。他的童年是饱含愧疚的,直到后来父亲病逝,他知道他和哈桑是兄弟的真相后,他不甚果断地为哈桑儿子挺身而出,最终决定承担抚养的责任,这是他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哈桑则几乎是完美的,虽生于贫贱,但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忠诚不是身为仆人的,而是身为朋友的可怜,可叹。妻子被打不敢出头的他,却在保护故主的房子时愿意以卵击石。书中描绘的哈桑们,都是那么的善良,在他们所谓“卑劣的”种族面前,他们似乎连成为阿塞夫那样人渣的资格都没有。我最喜欢阿米尔父亲,他不受伪善的宗教的束缚,他善良且敢于为正义挺身而出,虽贵虽富但不歧视,乐善好施;他自强但不虚荣,自力更生而不领救济;但作者为他设置了不善的往事,让他更在虚拟之中成为一个有着瑕疵的真实的人。
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此,随着文字构建出一幅幅画面,就像自己在拍电影,一张张图片闪过,故事也宣告完结。我们能在自己的一生中看到书中人物的一生,我们的生命就能被拓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