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作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感悟1500字

2024-05-19 07:36:35 读后感 访问手机版

【第1篇】

寻梦红楼

如果五千年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天空中的光芒,那么《红楼梦》就是天空中最耀眼的一束……《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是千万篇巨著都拜下风,俯首称臣。

红,一个绚丽而鲜艳的字眼;一个虚幻而飘渺的词汇。倚望红楼,一个悲剧的起始,一个悲伤的结局。《红楼梦》牵连着太多的是非纷争,也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以梦开始,以幻结局无非是始于繁华,终于憔悴。一串串,串出了红楼儿女的无奈。金碧辉煌,粉碎了一个虚荣富贵的家族,这使这个家族权力如此之大,却不知灾难悄然而至。喜笑颜开,点缀了一群居心叵测的人,这使他人羡慕不已,却不知已谱写了一个失败的结局。

那我看来贾府不过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但府里的男女老少无不被封建思想束缚着、约束着。府里的每一个人都如同一只只被折断了翅膀的鸟儿,他们没有自由,只是一个个机器人,循规蹈矩。但府里的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而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之多少?”一起大观园就总能让我想起林黛雨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怨,只肯环着一起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很,恨那有似傻似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寞。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有谁将己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么柔缓,那么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禁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宝玉,不是大户人家嚣张跋扈的富家公子,他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因此他常与丫鬟嬉闹,彼此之间不分主仆。这是他的特点,同时也是家人眼中的缺点。而他与黛玉,原本快乐的两人却因为家人不能幸福。

宝钗是位讨人喜爱的女子,她有能力并且懂得看清身边的环境,懂得如何为人,懂得如何生活。她深得贾母喜爱,有“金玉”一说使她更为尊贵。因为比黛玉平易近人,所以府里的人无一不喜爱她。她固然样样好,相貌周正、体态端正、为人和顺、处事周到。可她却偏偏不幸福,她赢了婚姻,输了爱。读过红楼的所有读者都看见了宝玉对黛玉的爱,都没看见宝玉对宝钗的情。因为“世道下”是人心如此。

红楼之中处处都是伏笔,没有一个人物是闲人,没有一句话是废话。纵使有很多人对其深入了研究,但许多情节仍后人不得其解,也许只有曹公在世才可说清这红楼中的种种事情。许多伟大的人都对红楼有着不一般的情愫。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他都红楼不是当故事读,而是当历史读,并且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没必要发表评论。可见毛主席对红楼的喜爱之深。张爱玲也曾说过,一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红楼梦》它对世人来说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如梦如幻,精彩绝伦,它的精神会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富有别样的语言,高尚之志的情操,才使得它驻足于世界文坛,散发着不朽的风气……

红楼倾到,碎了梦,亦碎了心。心碎、情碎、梦碎,惟凄美长存于世,牵挂至今……

【第2篇】

红楼梦读后感

整本书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为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红楼梦》一书就像一场少女短暂而悲苦的梦,一个由绚丽到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的凄美。可是当梦醒了,心也就碎了。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丽的四月花的枯萎和凋零。

贾府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陋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面贾宝玉是这个红楼女儿国里唯一的的男性在这个家庭中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贾宝玉在这里享受了很有限又难得的自由。而林黛玉就像一只金丝雀,无时无刻需要保护起来,正因为贾宝玉自由随心所欲的性格,造就了他和林黛玉不辛的一生。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而宝钗独守空房。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到了最后,她也不是赢家,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作者善于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常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述,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录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活泼的刻画。

每个人物抖有这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情感思想,性格处事。林黛玉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悟性极高。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作者善于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常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述,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录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活泼的刻画。

《红楼梦》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器重和研讨,有法国评论家称颂说: "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风趣,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全部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本事。”

【第3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时代的悲剧美和凄惨美。有人曾言,“清末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悲 中带喜,喜中有悲,《红楼梦》 以其丰富性,世俗性传世,即使在以科举考试为主要当官途径的清朝,曹雪芹书中所表达对仕途的不屑,也未能使这本书不被人们所知晓,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著”。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木石前盟。可到头来他们的爱情也 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样的悲剧展现了人间的富贵繁荣从发际到衰弱的历程。

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最清高,最孤僻,最多愁善感的。然而也是最具才华的。她有思想,有志向, 有个性,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代高尚女性。但是,她过于自尊。在她眼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方。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正因为这种性格,她最后悲哀的含恨而死,空想了一份爱情梦。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因为封建的礼乐教制和社会的黑暗与压迫,最后还是含恨“魂归离恨天”了。

而本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新新人物。他不会因为自己生得须眉男子而在女性面前自骄,却说:“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女性面前由衷的自惭形秽,何尝不能说这是千百年来的千古奇事!他更是把林黛玉是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在爱情方面做了执着的表露。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没有自由,儿女的婚姻大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而这个错误的婚姻使绝望中的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另外,十二钗中的这首判词让我回味无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着实让人敬佩,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竟能把赫赫荣国府管理得这样井并有条。可惜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阿谀奉承,见风使 舵的算计了一辈子,死后得到的只是一张破草席。一切都是空虚的,真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最后,《红楼梦》 的“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结尾,让人们感悟到了家衰人死万事空的悲苦。告诉我们,富贵不过是时间的流逝。这段生命过去了,任何幸福繁荣也消失了。所以任凭你现在有什么七情六欲,时间过去了,结局也正如风月宝鉴的反面一样,是骷髅,是尸骨,是死亡,是空虚,是一场梦而已。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 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 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它,我们有能力起战胜它,我们有资格去战胜它,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第4篇】

一场红楼大梦,几度悲欢离合

夏日的午后,刚下过雨的天空依旧灰蒙蒙,倒是令人感到积分凉爽。闲来无事,我再一次翻开了《红楼梦》看几回,颇有感触,欲提笔谱一曲小令。正斟酌间,眼前却悄然变换风景……

抬头,看见的是一个朴素的妇人微低着头做着手上的女红,她的脸上满是温和,却没有什么笑意,眼神深处藏着一丝麻木。不知为何,我心头泛起了她的名字——李纨,字宫裁。哦,那这是稻香村。这个可怜的女人!这是我对她最深的印象。她用自己的青春换了暮年时的凤冠霞帔,她将自己对生活的激情用四书五经尘封,只尽心去培育那一盆兰。在大观园的世界里,她很年轻,却总显得暮气沉沉,正如她的“稻香老农”。

我望着射鹿归来的小孩和女子,他们的脸上浮起柔和的笑意,而我也只能叹声作罢,转身离开。走不多远,眼前一片芭蕉海棠,崇光泛彩。这是怡红院,那个“无事忙”的住所。摇曳的灯影下,似有女孩在守着灯油发呆。是袭人?门外传来清脆的声音:“麝月,姐妹们都在摸骨牌耍,你也来啊!”女孩却只是说:“你们去罢,总得有人守着,不然一会宝二爷回来又得说了。”哦,这是麝月。小学时读《红楼梦》,却总是觉着枯燥乏味;中学读罢只想着宝黛的悲剧;现在更能体会其他人物的离合悲欢。这其中,我最喜爱的是麝月。有人说她是袭人的影子,我却不以为然。麝月如袭人般温柔贤惠没错,体上怜下,但她又不像袭人那般顺从,她有和凤姐一样伶俐的口齿,中和了晴雯的暴躁。“柳叶渚边嗔莺咤燕”便将她的锋芒锐气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大观园里,她并不引人注意,恰似荼縻。

正走着,远远的,是谁家女子的呜咽?我走近了去,满地落红,弱柳般的女子拾起凋零的花瓣,装入香囊,埋进了花冢。我听见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开满树,凋落成雨,行人皆见,谁为悲怜?我听见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里有如花美眷,似水空灵;也有污垢浮尘,似泥潭深渊。既做飞花高洁,又怎肯攀附泥尘?末了,我听见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然泪已流尽,债已偿还,那就焚稿断余念,洁来还洁去。黛玉葬下了落红,也葬下了自己的一生。《葬花吟》不只是她对落花的悲啼,也是她对自己这一生命运多舛、如落花般无依无靠的哭诉。花的一生不正如黛玉的一生吗?花开,短暂鲜妍,风刀霜剑;花落,无人过问,踏花来去;花亡,春残人逝,梁空巣倾。她生有冷病,却藏着一颗热心。宝钗出闺那日,她的心也就冷了。一个人,随一阵落花冷月,在孤独中回了离恨天灌愁海。

我一阵恍惚,恍惚间还见了大观园里的众多女子——宝钗滴翠扑蝶,湘云青石醉卧;迎春误嫁中山狼,探春一别千里遥;惜春常伴青灯古佛,紫鹃久侍经书长卷……忽然一阵风,那些女子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从我眼前消逝,在脑海中久久回味着她们的一生,春恨秋悲……

《红楼梦》我已读了数遍,书里的人物早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印记,但每次重温,总是有不一样的感受。夏天刚下过雨的午后,倒是真的多了几分太虚幻境的味道。楼下小孩的嬉闹声打破了我的思绪,我暂时离开了这个奇妙的太虚幻境。我不知所见是真是幻,或许便是假作真,有化无吧。我轻抚书页,不觉发现,我已谱下一曲《更漏子》:“

柳轻舞

风浅吟

花惹满园春意

引游人

念归早

年华无限好

斜阳尽

冷月隐

秋霜残阳谁人临

风刀逼

雪剑欺

艳骨掩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