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对弈间,观众对合乎棋理的下法,心安理得习以为常——本手;对有悖常规的下法,捶足顿胸扼腕叹息——俗手;对精妙高超的下法,晗首称赞叹为观止——妙手。殊不知,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牢,绝伦的妙手应以牢固的本手为基础,扎实的本手更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对规律的掌握与融通,否则难免出现俗手,功亏一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道理。难道不是吗?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跟父习字,因其聪颖敏慧,进步神速,一年半载后,王羲之的评价是有点像,并随即挥毫按了一点,沮丧的王献之仔细一揣摩,才发现相距甚远,菩提树下恍然顿悟,始戒骄戒躁,日日夜夜苦练一笔一划,终流芳百世。假若王献之自以为是,好高骛远,摒弃根基,信手涂鸦,那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二王”的美誉吧?
由此我又更远的想到意大利驰名中外的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好长的一段时间,导师总是把鸡蛋摆放在他的眼前,让他画,起初也是烦躁不安,彷徨踌躇,导师耐心劝诫说:“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鸡蛋形状也有所不同”,达·芬奇虚心地聆听教诲,一遍遍,反反复复地练习,终成一代名师。设想达·芬奇若没有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厌其烦,苦练基本功,定不会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棋、观画、观水应该蕴含着同样的哲理,即只有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如果根基筑牢了,就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或一味躺平,断然不足可取。诚如以上两个例子,设若王献之死记硬背其父亲的字帖,即便一模一样,最多只算继承。难能可贵的是王献之不拘泥于此,不墨守成规,而是兼百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的独特风格,还创造了气势宏伟的“一笔书”,在夯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突破创新!同理,达·芬奇学识渊博,不仅擅长绘画、雕刻、建筑,还通晓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正如此,才有了《蒙娜丽莎》、《最后晚餐》等不朽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道是:“前波未平后波生,芳林新芽催就枝”。守正而后创新,才是有本之源,才是正道,唯如此,本手尽可岿然屹立,妙手方可纷沓而至,俗手当可销声匿迹。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妙手,正吹响嘹亮的集结号,谱写一曲曲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篇章,为复兴的中华民族再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畏缩,勇向前;不惧怕,永攀登,我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